找到相关内容16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佛教仪轨制度——丛林

    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,故亦称禅林,但后世教、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。中国禅宗从曹溪慧能后,四传至于怀海,百余年间禅徒只以道相授受,多岩居穴处,或寄住律宗寺院。到了唐贞元、元和间(785—806),禅宗日盛,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,修禅办道。江西奉新百丈山怀海以禅众聚处,尊卑不分,于说法住持,未合规制,于是折衷大小乘经律,创意别立禅居,此即丛林之始。丛林的意义,旧说是取喻草木之不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61240492.html
  • 佛教 [制度]丛林

    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,故亦称禅林,但后世教、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。中国禅宗从曹溪慧能后,四传至于怀海,百余年间禅徒只以道相授受,多岩居穴处,或寄住律宗寺院。到了唐贞元、元和间(785—806),禅宗日盛,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,修禅办道。江西奉新百丈山怀海以禅众聚处,尊卑不分,于说法住持,未合规制,于是折衷大小乘经律,创意别立禅居,此即丛林之始。丛林的意义,旧说是取喻草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92143889.html
  • 正信、正闻、正修——略论世俗化时代对佛教纯正性的维护

    了以菩萨道相号召的人间佛教精神。   为与过度世俗化的流弊相抗衡以维护佛法的纯正性,在今天有重申正信、正闻、正修的必要。先述正信。“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,智为能度”, 信为入道...

    傅新毅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2656798.html
  • 谈佛教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

    谈佛教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 李丽华 吴宝忠  自东汉初年,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来,已经历了两千年的岁月。佛教哲学蕴藏着极其深刻的智慧。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、对人类理性的反省、对概念的分析,都有深刻独特的见解。它主张感悟与不立文字,它那独特的思想方式,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,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了一个新的世界。它与儒、道相汇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,它对我国的文化有广泛的影响,渗透到文化的各个领域...

    李丽华 吴宝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63680259.html
  • 行菩提心学处

    者,无人能量他人心。”因此,我们应当对令自相续生起菩提心的任何本尊、上师、善友等作真佛想。对自相续而言也是同样,自己认为已经证悟了实相之义、获得了神通、三摩地、面见了本尊等,无论出现任何表面的道相功德,若依此使自己的慈悲心、菩提心无有退转并且越来越增上,则可断定这些道相是真正的功德;若依此等使慈悲心、菩提心日渐减退,那么这些表面的道相也无疑是魔障或邪道。尤其是如果自相续中生起了无伪实相的证悟,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81340647.html
  • 《壇經》的心性與佛性略探──兼論性覺與性寂

    樣在曹溪本《六祖壇經》中,惠能說:  若有人問汝義,問有將無對,問無將有對,問凡以聖對,問聖以凡對。二道相因,生中道義。汝一問一對,餘問一依此作,即不失理也。設有人問,何名為暗?答云:明是因,暗是緣,明沒即暗。以明顯暗,以暗顯明,來去相因,成中道義。餘問悉皆如此。  可知上述「佛性」的常與無常便是採用「常與無常對」、「二道相因,生中道義」、「來去相因,成中道義」。惠能以這種方式來闡述佛法,其目的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4440228.html
  • 《坛经》的心性与佛性略探

    若有人问汝义,问有将无对,问无将有对,问凡以圣对,问圣以凡对。二道相因,生中道义。汝一问一对,余问一依此作,即不失理也。设有人问,何名为暗?答云:明是因,暗是缘,明没即暗。以明显暗,以暗显明,来去相因,成中道义。余问悉皆如此。   可知上述「佛性」的常与无常便是采用「常与无常对」、「二道相因,生中道义」、「来去相因,成中道义」。惠能以这种方式来阐述佛法,其目的显然在于破除边见以掌握中道。他对「...

    林崇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80453014.html
  • 什么是丛林

    卷二〈住持章〉云(大正48·1119a):‘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达磨至。又八传而至百丈。唯以道相授受,或岩居穴处,或寄律寺,未有住持之名。百丈以禅宗寖盛,上而君相王公,下而儒老百氏,皆向风问道,有徒实蕃...唯以道相授受。或岩居穴处。或寄律寺。未有住持之名。百丈以禅宗寖盛。上而君相王公。下而儒老百氏。皆向风问道。有徒实蕃。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。始奉其师为住持。而尊之曰长老。如天竺之称舍利弗须菩提。以齿德俱尊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412386633.html
  •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(四)

    就是愚痴的凡夫,所谓:“诤是胜负心,与道相违背,便生四相心,由何得三昧。”不能得三昧,就无定,那也就无慧了。 若胜负之心没有断,就会时存著我执和法执。若我执、法执不断,就不能离开四相。因有个我执...

    宣化上人主讲

    |坛经|宣化上人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6/0842309818.html
  • 禅宗逻辑与现代物理学

    来去相因。究竟二法尽除,更无去处。……若有人问汝义,问有将无对,问无将有对,问凡以圣对,问圣以凡对。二道相因,生中道义”(《六祖坛经?付嘱品第十》)。应用六祖的这种“对法”,从“有”、“无”始,便可达到...

    王殿夫,张旭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40441052.html